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八大行动的通知

来源:发改

阅读:885次

发表时间:2019年07月05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湘潭高新区、经开区和昭山示范区管委会,市直机关各单位,市属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湘潭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2年)》(潭政办发〔2019〕9号)等要求,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组织开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工业升级、农业升级、服务业提质、乡村振兴、城镇提升、创新创业和绿色发展等八大专项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支撑,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县域工作全面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基础建设明显改善。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总体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综合交通、绿色低碳能源、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宽带网络进村入户覆盖面达到90%,农村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GDP过6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3个;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三)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主导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基础更加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县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到2020年,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54.4%和41.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46.8∶46.5。

(四)城乡统筹明显提升。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努力实现县域居民收入增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

(五)创新创业明显活跃。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到2020年,新增科技成果100项、成功孵化创新创业型企业1500家、带动就业人数5万人。

(六)绿色发展明显进步。“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循环产业、低碳经济加快推进。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5年减少10%;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主要内容

(一)基础建设专项行动

1.构筑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两纵两横”交通大动脉建设,推进快速公路建设向湘潭县南部地区与湘乡市西部地区的延展,构筑县域快速通道,加快形成南接衡阳、西联娄底的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县道、乡镇公路建设,进一步密化湘潭公路网络。借湘江稳定水位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湘江船舶通航能力,加快湘潭港港区建设,推进湘潭湘江段港口由传统的、单一的货物运输港向前港后厂、货物运输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现代港转变。到2020年,“两纵两横”交通大动脉建设取得进展,加快推进南接衡阳、西联娄底的公路交通网络,湘潭港港区基本实现现代港功能。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县域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积极引导市区内及长沙名校到各县市区办中小学,积极发展与县域产业定位相关的职业教育;鼓励县级医院加强与省级、市级城市医疗健康集团的合作,全面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建设,建立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运行和管理制度,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更加顺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效率和活力进一步提升;各县城与省级园区要合理配置各项文化设施,并分别设置区、县级体育中心等设施,推进建设现代化、标准化、广覆盖、高效能的农村文体广场设施;有计划地推进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鼓励金融、商贸、通讯、邮政、交通等部门在园区、村镇设立便民服务网点,完善生活服务网络。到2020年,累计新增县域与名校联办公办中小学5所,新增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10个、“五化”标准村卫生室50个;各县城与省级园区初步完成各项文化设施的合理配置,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符合“七个一”标准的建成率达到100%;新增县域便民服务网点150个。

3.推进智慧县域建设。继续织密网络、加大带宽、提升速率,打破行业分割封闭架构,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建设好各类政务云、商务云等平台。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多维度、可视化、协同化,水利、能源、环保等领域要努力实现智能感应、精准定位。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工作,加快建设集农业生产、流通、技术推广、质量追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农业智能综合信息化平台,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农村系统框架,推进新一代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农业遥感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升级。到2020年,城镇宽带网络入户覆盖面达到100%,农村宽带网络入户覆盖面达到90%,新增15个各类智慧县域服务平台。

(二)工业升级专项行动

4.错位打造产业集群。天易经开区重点发展食品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湘莲和海泡石等产业,加快产业体系建设;湘乡经开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子电器与绿色食品加工三大产业,积极推进皮革加工业转型升级;韶山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两大产业,积极发展以弘扬红色文化、伟人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雨湖工业集中区重点建设好省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军民融合装备产业与新材料产业;岳塘经开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通过加大电商物流、大型仓配物流(分拨中心物流)、外贸物流和生产性物流平台建设,改变“商强流弱”现状。2018年至2020年,天易经开区、湘乡经开区、韶山高新区与雨湖工业集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0%,岳塘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20%。通过5大产业园区的带动,培育县域产值3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3个、1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6个。

5.跨园重构产业链条。加强县域省级园区、乡镇工业园区与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之间的协作,通过合作共建产业基地、战略联盟等多种模式,实现“以大带小”合作发展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构建跨园区产业联盟与产业链,通过利益协调和园区功能分工特征,在雨湖工业集中区、湘乡经开区建立与湘潭经开区共建的配套产业园,在天易经开区、韶山高新区建立与湘潭高新区共建的配套产业园,在岳塘经开区建立与国家级园区对接的现代物流产业园。鼓励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乡镇产业园建设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产业对接基地。形成跨园区、示范区的研发、生产、营销分工协作链条,实现园区、示范区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套,减少同质化竞争。到2020年,初步实现“5个对接产业园”的建设工作,新增跨园区产业联盟或产业链10个,新增乡镇产业对接基地8个。

6.强力培植龙头企业。围绕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与中央企业、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的扶持政策,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到2020年,建成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10家、过亿元企业100家的企业方阵,累计新引进行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新增“三类500强”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10家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超过20家以上。

7.全力推进智能化升级。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产业定位要求,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推广“互联网+”或“智能+”协同制造,发展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利用机器人与自动化控制设备对传统制造业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推进“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促进县域传统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50台(套)以上,创建8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2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率达到7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

8.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加大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和项目引进力度,争取引进一批军民融合项目落户县域园区;支持江南、江麓、江滨、湘电、泰富等中央、省属军工和配套骨干企业进入县域园区裂变发展;支持县域企业与军工企业合作,进行产业配套生产,实行“民参军”,并积极申请军工“四证”、进入军品采购目录。到2020年,新增军民融合企业或军民融合合作项目20个,军民融合新产品产值达到100亿元。

9.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紧密联系县域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药品、节能环保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积极跟踪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与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通过加强与相关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规划与配套发展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与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到2020年,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与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取得较大发展,县域总产值规模超过5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达到5家。

10.强化特色品牌培育。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依法保护和申报商标品牌,引导企业建立并持续改进品牌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申报国、省、市质量奖,申报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争创省名牌产品,积极推进各县域园区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新增3家以上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培训15名工业企业品牌职业经理,力争取得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认定1家和3家“湖南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三)农业升级专项行动

11.推进农业园区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基地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打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1公里,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能力、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2018年至2020年,建设农业园区道路153.81公里,完成水利工程项目90个,全面建成核心区和产业覆盖区灌溉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完成农业园区生产电网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农业园区耕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12.打造农业特色产业。湘潭县重点做强蔬菜、茶叶、花卉苗木、优质水果、中药材和桑蚕等六个特色产品,湘乡市充分发挥粮食、生猪、茶叶、油茶、水产等精品农业,韶山市重点发展粮食、药材、“寸三莲”、珍贵花卉苗木、生猪等特色农业,雨湖区稳定发展蔬菜、优质稻、生态养殖、农旅结合等产业,岳塘区着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休闲农业。提升水稻、生猪、蔬菜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拓展湘莲、沙子岭猪两大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外延增效产业。到2020年,初步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粮油、畜禽、蔬菜园艺、湘莲、旅游休闲”等5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核心区50%以上耕地实现10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养规模超过1000亩的现代化农业企业10家。

13.大力培育农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重点围绕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业、农机服务业、电商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大力开发和利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冷链物流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做大做强农业服务产业。到2020年,发展规模休闲农业企业(农庄)400家(个),其中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农庄)100家(个),旅游休闲农业总收入达到13亿元,增加值3亿元;全市种子种苗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机服务业、农产品流通服务业服务收入分别达到10亿元、100亿元,农业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45亿元,增加值达到80亿元。

14.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着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水平,延伸农产品加工链环,大力开发农产品的营养、保健、药用和休闲等多功能,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挖掘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到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0家,粮油、畜禽、湘莲、竹木、果蔬加工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0亿元、300亿元、70亿元、50亿元、20亿元,其他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60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

15.强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标准化生产管理,开展农业全程绿色标准化示范建设,以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建设。加强品牌整合,注重商标注册,推动每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打造1~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市培育3个左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5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知名品牌,培育50个以上湖南名优农产品,培育4个以上农产品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四)服务业提质专项行动

16.充分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产品,激发县域全域旅游新活力。到2020年,新增3A级景区2~3个、4A级景区1个,新增“旅游+”投资项目10个。

17.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注重会展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品牌专业展会。加快县市城区商贸中心建设,鼓励大型实体店向智能化、多样化商业服务综合体转型,把县城打造成为辐射县域及周边的商贸服务中心和消费中心。培育县城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加快建设乡镇商贸服务(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农资放心店、蔬菜直供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乡镇直营店、直销店和村便利店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推进发展家庭服务业,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家庭服务企业。到2020年,新增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商贸综合体5个。累计引进培育现代物流及产业链相关企业10个,新增5个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累计引进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及产业链相关企业10个左右;新增各类科技服务网点60个;累计引进培育30个综合性电商龙头企业和行业性电商平台;累计召开品牌专业展会30次。

18.加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环境,高质量推进湘潭经开区、岳塘经开区与韶山风景区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旅游休闲、会议展览、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检验检测、健康养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到2020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0家,新增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1个。

(五)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19.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户,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和流转提供依据,探索形成以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旅游服务、养老产业、健身休闲项目。优先安排“三产融合”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到2020年,完成县域乡镇及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集体建设用地清理归集、农村“一户多宅”和“空心房”整治工作。

20.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技农机能人培育、家庭农场主培育、合作社理事长培育、乡镇企业家培育、乡村工匠培育与“非遗”传承人培育,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提升农民增收能力,涌现一批“富裕农场主”“职业农民”。到2020年,发展种养大户33000户,发展家庭农场200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00个,水稻、生猪、蔬菜、农机合作社各500个,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40%,力争培育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20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

21.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以“十镇百村”为重点,每年建设50个农村“三产融合”项目。到2020年,完成150个重点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载体,积极规划创建“三产融合”先导区,充分发挥示范区、先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20年,创建完成1~2个省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5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强镇(乡),15个市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并力争申报成功1个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2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发展战略,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和落实创业鼓励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人力资源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2018年到2020年,累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

23.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群众增收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易地搬迁工程、兜底保障工程、基础扶贫工程等脱贫攻坚“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脱贫。

(六)城镇提升专项行动

24.推进市区与特色小镇片区发展。推动实施城市片区开发新模式,引进战略合作者,对市区和“十大特色小镇”实施专业规划和整体建设。通过科技金融、现代商业、知识产业、专业市场和生活休闲等专业化街区建设,打造现代都市型经济产业与生活空间。到2020年,初步完成窑湾、万楼、九华高铁新城、雨湖产业新城、竹埠港、宝塔路、东坪路,以及“十大特色小镇”的片区规划与建设。

25. 构建“4+2+10+n”县域城乡聚落体系。与湘潭市主城区建设相协调,积极推进雨湖、昭岳、天易、杨河“4”大新城规划建设,壮大湘乡、韶山“2”个次中心城市,重点培育“10”个左右具一定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规划建设“n”个“准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形成湘潭“4+2+10+n”县域城乡聚落体系。

26.培育一批县级中小城市和“卫星镇”。选择湘潭县花石镇和湘乡市棋梓镇为区域中心镇,作为湘潭县向南联结衡阳与湘乡市向西联结娄底的重要节点,打造成县级中小城市。强化各乡镇与湘潭市主城区、湘乡与韶山两个次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一主两次”周边通过乡镇工业集中区与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卫星镇”。到2020年,花石镇和棋梓镇建成区面积分别达5~10平方公里,人口分别达5~10万人;拟建“卫星镇”5个,规划面积控制在2~3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3万人。

27.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密化城镇公路网络系统。突出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县域公路网密度达到160公里/百平方公里。

28.推进“准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选择一批规模较大、交通便利、有产业支撑的村庄和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这些村庄延伸,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更多投向这些村庄。探索“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方式,到2020年,规划建设50个“准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七)创新创业专项行动

29. 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推广应用“创客+”等模式,建设一批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项目对接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与成果交易平台,为县域创新创业者提供项目对接、融资服务、信息共享与成果交易等服务。到2020年,分别新增国、省、市创新创业平台1家、5家、30家。

30.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累计引进与培育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30名、高技能人才600名,累计为2万名青年提供创业就业培训,为大众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1万人次。

31.鼓励各类劳动者因地制宜创新创业。有序引导和支持留学归国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鼓励团委、妇联、残联、工商联、工会等组织发挥群团组织的工作优势,发动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退役军人、特殊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创业;鼓励和吸引市外资本和人员来潭创新创业;鼓励在潭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创新创业能手进行“二次创业”。到2020年,实现新增创业就业和再就业人数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32.大力创办中小微企业。围绕5大县域主导产业,兴建一批专业化水平高、产品特色明显、协作配套型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模式”,重点培育“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微商等新型中小微企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金融、信息、会展、科技、教育培训、现代物流、建筑设计、工程建设咨询等生产服务型中小微企业;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便民商业、文化创意、旅游交通、体育卫生等提升生活品质的生活服务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农业专业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支持发展农技推广、贸易营销、农资配送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中小微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小微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到2020年,累计新创办中小微企业1500家。

33.积极引导大企业裂变衍生新企业。积极引导湘潭市行业龙头企业与传统大型国企到各县市区产业园区裂变衍生组建新型企业,进行“补链”。积极鼓励规模企业扶持带动本地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参股、引进等各种形式建立科技型配套中小微企业。通过大企业裂变、带动,到2020年,累计新建企业100家。

34.加快自主技术研发与转化。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统领,支持鼓励专利和各类标准申报。建立完善技术交易场所,推动新技术与创新成果的展览展示、项目推介、成果对接、技术诊断、专利拍卖,实现科技创新要素评估与交易机制的常态化与标准化;完善提升网上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开发和推广适合小微企业使用的网上技术交易评估报价系统、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引导小微企业利用信息网络获得先进适用技术。到2020年,新增科技成果100项,新增主导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5项;累计实施20个重点专利转化项目,认定10家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0亿元。

(八)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3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支持一批县域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实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皮革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广绿色循环生产工艺,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推进工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重点引导“互联网+协同制造、智能制造”等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到2020年,累计完成传统产业绿色改造项目20个、绿色循环制造业项目50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00个。

36.打造一批绿色发展示范区。结合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建设工作,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乡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湘乡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鹤岭镇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到2020年,推出6个循环经济示范乡镇、5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3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和10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37.加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提高水资源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推进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7年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7年下降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38.强力推进绿色兴农。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化发展。推进病虫害科学防控,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到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分别比2017年减量6%和3%。

39.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加快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到2020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国家级卫生乡镇达标率突破0,省级、市级卫生乡镇达标率分别为10%、30%; 95%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并基本建立日常保洁机制,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55%左右,90%的农户用上卫生厕所,省级卫生村、市级卫生村达标率分别为20%与30%。

40.增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格实施自然保护区管控,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成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划定,不断强化生态红线刚性约束。开展县域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抓好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4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